-
AST存在于人体各种组织中,由于分布广泛,不能特异地反映组织器官的损伤,其亚细胞水平的同工酶正逐步应用于临床。AST有两种同工酶,分别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称c-AST,和紧密附着于线粒体上称m-AST。m-AST主要分布于心肌和肝脏中,当肝或心肌细胞损害严重,引起线粒体崩解时,可导致血清m-AST增高。因此,血清m-AST增高可反映亚细胞结构损害的严重性,是诊断肝细胞损害和心肌梗死的敏感指标,并可作为临床判断肝细胞和心肌细胞实质性损害程度及临床疗效评估、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临床应用包括:急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及肝坏死的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判断;肝切除及心脏手术前和预后判断;同时,动态监测血清m-AST/AST比值的变化有助于鉴别和评估肝实质细胞损伤及坏死程度。
-
AFU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机体各种组织细胞溶酶体和体液中的水解酶,胎盘、胎儿组织、脑、肺、肝、胰、肾以及血清、尿液、唾液、泪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均含有。AFU是原发性肝癌(PHC)的早期诊断指标,相关资料指出,在甲胎蛋白(AFP)阴性的PHC患者中,大约有70~85%患者的AFU出现阳性结果,同时测定AFU活性与AFP可使原发性肝癌的阳性检出率从单独测定AFP的70%左右提高到90~95%左右。其他肝病,如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也可见AFU升高。血清AFU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分娩或者妊娠后,迅速下降。
-
CG是胆酸和甘氨酸结合而形成的结合胆酸,是主要的胆酸之一,在血清中主要以蛋白结合形式存在。正常情况下,CG溢入体循环的总量<1%,因而外周血中CG含量甚微。肝细胞受损或胆汁淤积时,肝细胞不能有效地摄取门静脉的CG,或者胆汁排泄障碍,均会造成血清中CG升高,因此CG可以作为早期预示肝功能异常和评价胆汁淤积的灵敏指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CG较正常孕妇显著增高,甚至可达10~100倍,CG升高后,妊娠期妇女皮肤瘙痒症状、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污染及胎儿畸形的发生率也均增加。在肝功能损伤的早期,尤其是转氨酶还正常时,CG即可升高。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G含量升高程度与肝硬化的病理发展进程亦密切相关,可辅助判断肝硬化的进展程度和预后,是临床判断肝硬化的良好指标。
-
Cys-C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13kD),是胱氨酸蛋白酶的一种抑制剂,机体所有有核细胞均可表达,浓度相对恒定。循环血液中Cys-C能自由透过肾小球,在近曲小管几平全部被上皮细胞摄取并分解,尿中仅微量排出。Cys-C水平不受饮食、身高、体重、年龄、恶性肿瘤等的影响,因此Cys-C是反映肾小球滤过率功能的一个敏感、特异的指标。作为肾小球滤过率的标志物,Cys-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血肌酐。 血清Cys-C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临床可以用于抗生素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微小损伤、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以及其他肾小球早期损伤的断及预后判断。在肾移植成功时,血清CysC下降的速度和幅度均大于肌酐清除率;发生移植排斥反应时,血清Cys-C增高明显早于肌酐清除率。
-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可由肝细胞、小肠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广泛分布于血浆及其他体液中。血浆中RBP可自由滤过肾小球,原尿中99%的RBP被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重摄取并分解,仅微量从尿排泄。 血清RBP升高多见于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也见于过量摄入维生素A、营养过剩性脂肪肝等。维生素A缺乏症、低蛋白血症、肝病、甲亢、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可出现血中RBP降低。根据RBP的肾排泄特点,目前常检测尿RBP作为诊断近端肾小管损伤标志。尿RBP升高提示近端肾小管损伤和功能异常有助于肾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引起尿RBP升高的主要肾脏疾病有:①肾小管间质性肾炎;②重金属或肾毒性药物引起的小管中毒;③肾小球肾病和肾血管疾病经常合并小管损伤,也可能引起尿中RBP水平升高。
-
NGAL是脂质运载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研究发现其不仅存在于嗜中性粒细胞,也会出现在特定的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中。正常状态时微量表达,当发生缺血性或肾毒性损伤时,肾脏上皮细胞中的NGAL表达急剧增加,以近端肾小管处最为明显。2小时内血液和尿液中的NGAL水平显著增高,因此NGAL可作为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灵敏诊断指标。NGAL水平可用于监测肾移植患者,可早期发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此外,NGAL可用于慢性肾损伤,狼疮性肾炎等肾脏疾病。
-
载脂蛋白E(ApoE)是血浆中主要载脂蛋白之一,是LDL受体的配体,也是肝细胞乳糜残粒受体的配体,其浓度与血浆TG含量呈正相关,在血浆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体内血脂的水平,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密切相关。ApoE不仅与CHD、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危险性密切相关,也与阿尔兹海默症发生有关联,参与脑血管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纤维缠结(NFTs)的形成,是目前被证实的阿尔兹海默症的影响因素。
-
Lp(a)和LDL结构相似,除含有ApoB外,还含有一个特异的与纤维蛋白溶酶原(PLG)结构相似的Apo(a)。血清Lp(a)水平与Apo(a)多态性呈负相关,血清高Lp(a)作为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得到公认。 Lp(a)水平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基本不受性别、年龄、饮食、营养及环境影响。同一个体的Lp(a)水平相当恒定,不同个体的差异很大。高Lp(a)水平是动脉粥样硬疾病独立危险因素,家族性高Lp(a)与冠心病发病倾向相关,急性时相反应(如急性心肌梗死、外科手术、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糖尿病肾病、除肝癌以外恶性肿瘤等均可使它上升。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者,高Lp(a)易于引起血管再狭窄。肝脏疾病(慢性肝炎除外)可使Lp(a)水平下降。
-
HCY是甲硫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HCY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心血管疾病最广泛、最强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升高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中枢血管疾病(CVD)、外周血管疾病(PVD)等发生的危险性,其血浆浓度与心脑血管病的程度和并发症呈正相关。血清HCY水平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研究表明HCY水平升高和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在对高血压患者诊断的同时筛查HCY,检出高血压伴高HCY的患者应针对性治疗。部分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HCY水平会升高,并且与血清肌酐值呈正相关,与肾小球率过滤呈显著负相关。妊娠期女性,HCY与习惯性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儿出生缺陷等密切相关,HCY检测可以为多种妊娠并发症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
NEFA也称非酯化脂肪酸,由油酸、软脂酸、亚油酸等组成,是甘油三酯的水解产物。正常生理情况下,在血中含量很少,且大部分游离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存在于血液中。NEFA可反映人体脂质代谢、糖代谢和内分泌水平,是致胰岛素抵抗的敏感指标,并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心血管疾病。病理性升高包括: 甲亢、未经治疗的糖尿病人、心肌梗塞、严重肝病等;注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及任何能使上述体内激素水平升高的疾病;药物如咖啡因、磺胺丁脲、乙醇、肝素、烟酸、避孕药等。病理性降低包括: 甲状腺机能减退、脑垂体功能不全、阿狄森氏病;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安妥明、尼克酸和心得安等。
-
sd LDL-C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亚组份,其颗粒较小、密度较大,相比于LDL-C中大而轻等亚组分,sd LDL-C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sd LDL-C可预测冠心病危险性,sd LDL-C高水平人群发生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3-6.9倍,降低sd LDL-C水平,可改善长期冠心病风险。sd LDL-C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的危险因素,sd LDL-C水平越高,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此外,sd LDL-C在动态监测用药疗效方面优于LDL-C,有效降低sd LDL-C水平的患者有明显病变改善效果。sd LDL-C也是预测糖尿病肾病的辅助指标,动态观察其变化,对糖尿病肾损伤早期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Mb相对分子量17800,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中,血中检测到肌红蛋白是横纹肌损伤的结果。Mb分子量小,更易从坏死肌肉细胞(如心肌梗死、创伤)中释放。 Mb对于需冠脉手术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优于其他标志物。Mb水平在心脏病发作或其他肌肉损伤后的0.5~1小时内开始升高,并维持高水平5~12小时。心肌损伤后血中的Mb升高早于其他心肌损伤标志物,其阴性结果能有效地排除心脏病发作,但其阳性结果必须通过肌钙蛋白检测来确认。由于血液中的Mb能被肾脏迅速清除,所以测定Mb也有助于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程中有无再梗死发生以及梗死有无扩展,同时Mb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评价有否再灌注的较为敏感和准确的指标。此外,由于Mb可以迅速被肾脏清除,晚期肾衰竭患者的血清Mb可能出现异常。